時間:2019-07-18 來自:德和資
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我國蘋果產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時,也面臨著諸如產能過剩、品種結構不合理、生產成本過高等問題,制約著蘋果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轉型升級已迫在眉睫。
那么,蘋果產業該怎樣轉型呢?近日,筆者有幸采訪到國家蘋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蘋果產業協會副會長、山東省政府農業顧問團副團長、山東農業大學副校長、教授高東升,他是這樣說的(以下為采訪實錄):
對于蘋果產業來講,同樣存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改革有一個很重要的方向,那就是提質增效。具體來講,需要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蘋果種植總量控制和區域規劃的問題。
我們現在的種植面積是3500多萬畝,總產量4400多萬噸,這個產量占到世界蘋果產量的50%以上。我們的蘋果總產量很高,但是單產是比較低的。我們畝產只有1.1噸,與發達國家之間還存在巨大的差距,如果我們的畝產提高到2噸,我們就會有接近7000多萬噸的產量,我們的加工量也就是1000多萬噸,出口100多萬噸,加上其它消耗的一共頂多2000萬噸,那么我們還剩下幾千萬噸蘋果怎么辦,我們怎么應對?再加上,現在各地都在搞精準扶貧,搞鄉村振興,很多地方盲目發展蘋果種植,全國的蘋果種植面積持續增長。所以,從整個國家層面來講,我們要適度穩定現在的規模,而不是隨意在哪個地方都要發展種植;另外一個就是蘋果的種植區域規劃。以前,農業部(現改為“農業農村部”)搞了一個蘋果優勢產區區劃,劃分了一個西部黃土高原優勢產區,還有一個東部的環渤海灣優勢產區。但是目前來看,新的產區也在不斷出現,像西南高原地區,云南、四川的高海拔地區,那里的蘋果質量也很高;由于我們的抗寒品種寒富的出現,這個品種是由沈陽農業大學選育出來的,讓我們的蘋果栽培的北線往北推了200公里,寒地蘋果優勢產區也在形成;加上,我們國家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以哈薩克斯坦為主的一帶一路的蘋果帶也會出現。所以,蘋果的種植區劃現在也擺在我們日事議程上來,除了國家農業部(現改為“農業農村部”)原先劃定的兩個優勢產區外,其它的優勢產區也要重新規劃。作為一個縣,一個省,也要有一個適宜的規劃,并不是哪個地方都能栽蘋果,我們要適地適樹栽培,以此來發揮出蘋果種植的最大效益。
二、品種結構的問題。
蘋果的品種結構是我們老生常談的一個話題,我們老說蘋果的品種結構不合理,晚熟富士一家獨大,中、早熟蘋果品種比例低,專用加工品種比例低,但是這么多年來,我們一直沒有改變這種現狀。原因在哪里?就是因為我們現在還沒有找到一個替代富士的品種,我們沒有育成一個國際化的品種。但是有一點,我們的品種發展趨勢是多樣化,將來不會再出現富士一家獨大的情況。你看,去年到今年賣得最好的蘋果,是新西蘭育成的一種“小蘋果”,個頭不大,英文名叫“rockit ”,我們叫“火箭”,10個蘋果賣150塊錢,就裝在一個像盛放乒乓球的筒子里面,攜帶方便,外形好看。這就說明,人民群眾對蘋果消費的多樣化已經越來越多地體現出來了。
所以,針對蘋果的品種結構問題,將來一定要在我們的蘋果產區內找到好的品種,適宜組成品種搭配,科學規劃品種布局。
三、蘋果的質量問題。
我們提出來要提質、增效,提質、增效是兩個概念。提質是專門對質量而言的,增效是各種手段的集成,提高質量可以增效,降低人工成本也可以增效,新技術的應用也可以增效,所以這是兩個概念。
單從提高質量這一塊來說,我們現在也落入一個誤區,認為我們要把蘋果的質量普遍提得很高,才能達到目的,實際上不是那么回事。像美國人搞蘋果種植,
有很多人去看過,美國人要求整個果園里面,產15%的優質果,剩下的85%可以不管,這15%的優質果就能保證他們的效益,保證他們的收益。其它的果可以不管,無所謂,頂多就是爛掉,或者是用次果來釀酒。所以我覺得,我們對提質增效也要有一個新的認識,從質量上來講,我們如何來分類管理,來提供高檔的產品,這是一部分;更多的,我們還是要提供給大眾消費的蘋果,有食品質量安全保證的蘋果。
從增效上來講,我們的當務之急就是降低勞動力成本,因為現在的人工投入已經太高,全國平均畝投入4000多塊錢,山東的更高,每畝地估計要6000多塊錢。如何利用現代栽培模式,機械化的手段,利用互聯網+的手段,來降低我們的勞動成本,這是我說的第三個問題。
四、蘋果經營模式的問題。
蘋果的生產模式、生產體系好解決,那是技術層面的問題,唯獨蘋果的市場經營模式這塊不好解決,為什么?因為,我們現在的整個蘋果產業和其它的農業產業一樣,我們沒有產業化的分工,我們國家在蘋果生產上,包括在我們的大農業生產上,是世界上少數幾個沒有產業化分工的。就是說,我們的老百姓既是生產者,又是流通者,還是經營者,還是銷售者,集多種身份于一體。沒有專業化的分工,這個價值鏈不能重構,價值鏈不能重構,市場風險最終都轉移到老百姓身上。所以,我們將來需要研究蘋果的經營模式,產業化分工的問題,種的就是管種,你種好了就可以了。中間的貯藏、流通和銷售這塊兒,要有專門的人來做。
我們需要下很大力氣,來解決經營模式的問題。
那么我們來聊一聊關于蘋果的采后儲藏環節:
氣調法貯藏蘋果是一種比較科學的貯藏方法,但是對于環境的溫度還有濕度等都是有著很嚴格的要求,所以科學合理的貯藏才可以讓蘋果在不改變原汁原味的前提下保存更久。
真正的氣調儲藏是要讓水果達到一個“休眠”狀態,抑制果實的呼吸,果蔬實現休眠的最主要因素是降低庫房溫度,在低溫保存的同時,降低庫房的氧氣含量,減少他的呼吸速率,從而減少果肉中糖分轉化。除了降氧之外還要控制二氧化碳的濃度,如果不控制庫房內部的二氧化碳濃度,會造成果蔬病變的。
在氣調行業內必然要將現在分散的、小農經濟或者說作坊類的模式整合、統一,從采前的種植管理、到采后的加工、儲藏,以及后期的營銷、科技體系互相交融,將原有單純的‘建庫存儲’思路轉變為種植、采摘、加工、儲藏、銷售一體化的平臺體系的搭建工作,才能為行業的發展鋪平道路。
在氣調存儲方面,目前國內的氣調行業大都仿自歐洲80~90年代產品,既沒有技術優勢,又沒有品質優勢,行業急需推進高品質、低風險、高性價比技術落地;2014年德和資與全球果蔬氣調保鮮鼻祖級企業-荷蘭VA公司達成深度戰略合作,在蘋果領域相繼打造出海升集團(近十萬噸體量)、新鳳祥集團等一個又一個可比肩歐美氣調保鮮技術的精品項目案例。